第(3/3)页 朱元璋欲哭无泪,整个朝堂之上,一片死寂。 五百万大军,一朝散尽,无数勋贵的后代死亡。 这些勋贵的后代,本来是争夺胜利果实,提前安排到了占领区,领一方官职。 哪里想到,金银财宝还没有掠夺多少,己方大军崩溃了,他们留在敌后,自然倒霉了,一个个被元军屠杀殆尽。 整个王朝,群臣绝望。 “陛下,还是启用太史令刘基吧!事到如今,我们还是不能离开截教啊!” 后宫之中,马皇后劝解道。 “唉!也只能如此了。” 朱元璋叹息一声,旋即骂道:“仙人无耻!终有一日,朕绝了仙道的根!” “陛下!这等言语,可千万不能在外面去说啊!” 马皇后大惊失色,她哪里想到朱元璋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语来。 “你放心便是!朕自然有分寸!” 朱元璋自知失言,也不再去谈论这个话题。 第二日,早朝之上,朱元璋亲自下诏,叙说刘基征伐之功,召他赴京,重新启用。 “陛下英明!” 群臣大喜,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计划,就是李善长这样和刘伯温不和的人,也选择了沉默。 这一次,前线溃败,大明岌岌可危,他们才知道了仙道的厉害,王朝的存在,根本不能脱离仙道的庇护。 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,朱元璋赏赐甚厚,追赠刘基的祖父、父亲为永嘉郡公,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。 只是,刘伯温固辞不受。 这个时候,刘伯温必须表明态度,这一次朱元璋做的太过分了。 截教的脸面需要他挣回来,他自然不可能听朱元璋几个圣旨,就屁颠屁颠的回应天,高高兴兴接受封赏。 那截教不但争不到面子,还要丢人现眼。 必须让朱元璋深刻的知道错了才行。 无奈之下,朱元璋亲自离京,前往刘基老家,请求刘伯温的原谅。 “刘爱卿,此前之事,都是李善长挑拨离间,坏了你我君臣之义!” 劝说无果,朱元璋咬咬牙,最后说道:“朕欲严惩丞相李善长,并且改任你为大明丞相,爱卿意下如何?” 这个大饼不小,朱元璋是下了血本了。 听到这话,刘伯温也是一惊,没有想到朱元璋肯让自己担任丞相之职。 刚想要答应,可是想到朱元璋反复无常,于是神情冷漠了下来,又淡淡的说道:“李善长虽有过失,但功劳很大,威望颇高,能调和诸将。” 朱元璋脸皮也厚,装作不知道,笑呵呵的说道:“李善长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,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?” “丞相,一国重位,岂可轻换?” 朱元璋那副没脸没皮的样子,刘伯温也没有办法,只能如此说道。 第一次,下旨请刘伯温失败了。 第二次,朱元璋亲临又失败了。 返回帝都,第一时间,朱元璋通过一阵操作,李善长辞官归居,朱元璋任命了杨宪为丞相。 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,是刘伯温的好友。 第三次,朱元璋亲自带着杨宪一起,又来找刘伯温了。 朱元璋这一出,三顾茅庐,诚意十足。 顾全了刘伯温的面子,同时也让截教的人消了许多芥蒂。 这一次,刘伯温没有驳了朱元璋的面子,而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,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、资善大夫、上护军,封诚意伯,食禄二百四十石。 如此隆恩,刘伯温感激涕零,简直无法言表。 当刘伯温重新入朝之后,仅仅半年时间,截教的势力,再次渗透进入了大明帝国的各个方面。 林灵素吸取了之前的教训,一明一暗,两条线,全面渗透进入了朝廷、皇室、世家、勋贵、商贾……各个方面。 下一次,若是朱元璋还想翻脸,那么他就准备了手段反击。 截教绝对不能一个一个阴沟,两次翻船。 而刘伯温入朝之后,也请来了一些非截教的世外高人。 竹川上人、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,尽数来投。 大明的实力,也在快速的恢复着,等待着决战的到来。 而另外一边,大元帝国也在发展势力,尤其是水军。 一艘艘的战船开始在船坞之中建造,水军战士,也在按部就班的训练,等待攻入大明帝国的时机。 如此一来,大元帝国、大明帝国开始了短暂的休养生息,等待决战的到来。 第(3/3)页